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北京 —— 都市計劃中的無比杰作》里,對北京中軸線有著精彩的闡述:“大略而言,呈凸字形的北京,北半部分是內城,南半部分是外城。故宮作為內城的核心,亦是全城布局的重心,全城圍繞著這個中心來進行部署,而貫通這整個部署的,是一條直線,一根長達8 公里,堪稱全世界最長且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貫穿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正是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北京中軸線,不只是一條彰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智慧的歷史脈絡,更是串聯起眾多知名老字號的文化紐帶。月盛齋、王致和、六必居、三元梅園等傳統美食技藝,在這條城市“大動脈”的滋養下,歷經百年時光,至今依然活力充沛、綻放新彩。北京二商肉食集團旗下中華老字號“月盛齋”,就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
“月盛齋”創建于清乾隆四十年,至今已有250年的歷史。創始人馬慶瑞,當年是禮部衙門的一名臨時工,負責在皇家祭祀時看管供桌。后來,他結識了一位在宮中專門制作羊肉的廚師,便暗自留意,慢慢學會了烹飪技巧,進而自主創業。他所做的醬羊肉、燒羊肉,在北京逐漸小有名氣。后來,馬慶瑞的后代馬永祥得到太醫的指點,對作料配方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月盛齋醬燒牛羊肉,不僅美味可口,而且更具滋補功效。
“月盛齋”的加工工藝源自宮廷。到了清末,慈禧太后鐘情于“月盛齋”的燒羊肉,于是賜發腰牌,準許其直接向宮里送貨。月盛齋燒羊肉自此又回流至宮廷,使得“月盛齋”在聲名大噪。后來,“月盛齋”又相繼推出了醬牛肉、燒牛肉,這兩燒兩醬的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代表京城美食的一張名片。
“月盛齋”如今的技藝傳承人為李廣瑞,他是“月盛齋”第七代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傳承人,自幼在中軸線邊上長大,21歲便進入月盛齋,在月盛齋公司工作了近40年,至今仍奮戰在生產一線。
“月盛齋”講究留存老湯,以老湯增添風味,這一傳統延續了兩百多年,每煮一鍋醬牛肉,都會取出一部分湯底,分離出肉渣,將其作為老湯留存,新醬制的牛肉,同樣需要老湯的加持,肉質才能更加入味。老湯的加入過程頗為講究,先加入清湯,40分鐘后再加入油脂,肉香味才會更具層次感。燉煮期間,還要加入一味月盛齋獨有的香料,這味香料由月盛齋傳承了兩百多年的獨家秘方制作而成,能夠與百年老湯完美融合,達到料香、湯香、肉香、醬香和脂香,五香合一的絕佳境界。
除了百年老湯,“月盛齋”還有流傳了兩百多年的獨家料方,其中包含25種香料,該料方經御醫三次調制,料方內容除了每一代傳承人,無人得見。加入香料時,所有香料都被研磨成了極其細膩的粉末,即便擺在眼前也無法分辨。
肉好味才香。“月盛齋”使用的牛肉原料,均來自內蒙古定點供應的牛養殖基地,醬牛肉的制作部位全部選用金錢腱,這是牛前腿上一條纖細修長的帶筋肌腱肉,筋肉層次分明,口感更為爽口,香嫩無比。
煮肉的過程最考驗技術,為了讓每塊肉都能受熱均勻、入味透徹,依靠的是李廣瑞等醬肉師傅們的一項絕技——翻鍋。“月盛齋”燉肉的大鍋直徑120公分,深90公分,每次煮肉量約300公斤,煮一鍋肉大約需要五至六個小時。一鍋肉平均要翻鍋5次,每次需翻動約20公斤的肉,這既是一項考驗專業技術,又對體力要求頗高的工作。
誠信鑄就品質,堅守秉持匠心。通過這篇文章,不知您是否了解到“月盛齋”能夠經久不衰的真正奧秘。兩百多年來,月盛齋的每一代傳承人都傳承著匠心精神,以匠心堅守品質初心,確保每一鍋醬肉都嚴格遵循工藝標準,從而制作出五香分明、入味深厚的優質產品,憑借高品質的產品和高水平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內容來源:BRTV味道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