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盛齋醬牛肉
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的醬牛肉
說到醬牛肉,可能很多北京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字號月盛齋,創建于乾隆40年,距今248年了。
說到月盛齋的創始人馬慶瑞,當年就是禮部衙門的臨時工,負責皇家祭祀的時候看管供桌,后來認識了一位在宮里邊專門制作羊肉的廚師,馬慶瑞暗自留心,慢慢學會了烹飪技巧,于是自己創業,他做的醬羊肉、燒羊肉在北京開始小有名氣。馬慶瑞的后代馬永祥又得到了太醫的指點,調整了作料配方,不光好吃而且滋補。
本身月盛齋的手藝是源于宮廷,到了清末,慈禧愛上了月盛齋這口羊肉,于是發了腰牌,讓他們家直接給宮里送貨,又回流到了宮廷,這使得月盛齋在北京名聲大振。后來,月盛齋又增添了醬牛肉、燒牛肉,這兩燒兩醬的制作工藝,還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月盛齋之前所有的產品都是在工廠制作,但不久前,月盛齋在德勝門附近開了一家新店鋪。店內做了明廚,恢復了店內現場制作,還原了以前前店后廠的模式,并且還有傳承人親自把關。這是老字號打出的屬于自己的獨特廣告,店里飄出的醬肉香,可是吸引了不少食客。
在門店制作,雖然鍋小了肉少了,但是步驟不能少,味兒不能變!門店做醬牛肉用的還是月盛齋傳承下來的百年老湯,這是月盛齋醬燒牛羊肉的靈魂!
除了老湯,月盛齋還有流傳了240多年的獨家料方,其中有二十五種香料,經過御醫調制了三回。但它上面到底寫的是什么,除了每代傳人誰都沒見過,所有的香料都被打成了極其細膩的粉末,就算擺在您面前,也絕看不出來它原本的形態。
月盛齋傳承人在配料的時候會鎖好門,任何人都不許靠近
肉好味才香。月盛齋使用的牛肉,都來自內蒙古專門的養殖基地。部位選的都是金錢腱,這是牛前腿上一條纖細修長的帶筋肌腱肉,和普通的牛腱肉相比,金錢腱筋肉層次分明,口感豐富。
好肉還得配好醬,月盛齋用的是同樣有著老字號名頭的六必居干黃醬。六必居的干黃醬用的是古法釀造,醬香味濃郁,也更適合老北京人的口味。
調料,調和五味,至味為上。提供全品類食材的首農大廚房盡心為北京調味者甄選調味料并提供一站式送達,讓味道掌門人盡情發揮味之真諦。
瀉開干黃醬,仔細過濾,燒開后再加入處理好的牛腱子,此時,就要加入老湯了,老湯加入的過程很有講究,要先加入清湯,40分鐘后,再加入油脂。把老湯分開使用,制作出的醬牛肉,香味更有層次。再加上中間撒入的香料,達到料香、湯香、肉香、醬香和脂香,五香合一的境界。
月盛齋在工廠醬肉時,為了讓每塊肉受熱均勻、入味深透,靠的是醬肉師父們的一項絕技——翻鍋。
工廠的大鍋,直徑一百二十公分,深90公分,一次煮肉量都在300公斤上下,煮一鍋肉平均需要五到六個小時,一鍋肉平均要翻鍋5次,每次要翻將近二十公斤的肉,是個很需要體力的工作!但如今,在門店,鍋變小了,肉變少了,但是翻鍋的規矩可不能變。
可以說,正是有了月盛齋師傅們的細心和堅守規矩的認真勁,門店制作的醬牛肉完美達到了月盛齋醬牛肉的出品標準,顏色紅亮,軟爛到一扎就透,五香層次分明,入味深厚。
第七代傳承人:李廣瑞
59歲傳承人,親自守護一口香
讓更多門店食客嘗到醬牛肉剛出鍋的那第一口香的,是月盛齋第七代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廣瑞,今年59歲。李廣瑞21歲就到了月盛齋,之前一直是在廠子里,圍著煮肉大鍋,工作了38年。
作為月盛齋第七代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傳承人,除了傳授技藝,為新員工講述月盛齋歷史也是李師傅現在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59歲的李廣瑞,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他用38年,詮釋了什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精于一件事。兩燒兩醬制作工藝是月盛齋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目前在門店還只能還原醬牛肉的制作工藝,這讓李廣瑞覺得些許遺憾。他現在正在努力,想把其他3種產品也在門店里還原出來,讓更多人嘗到月盛齋的經典味道,把手藝更好的傳承下去。
店鋪名稱:月盛齋(德勝店)
店鋪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北三環中路14號
《味道掌門》播出時間
首播:
BTV生活 每周五 19:45
北京衛視 每周五13:08
重播:
BTV生活
每周六10:48/15:54/21:39
每周日10:18
內容來源:首農食品集團